阿里康网
疾病专题

口腔癌

首页 > 口腔科 > 口腔癌 > 护理 > 正文

那些年致癌流语满天飞 专家辟谣“致癌饮食”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0日

癌症,这一人类尚未完全攻克的疾病,至今仍吞噬着许多人的生命,使我们谈“癌”色变。正是因为目前没有完全攻克,所以关于致癌的流语满天飞。今天我们就和专家一起辟辟谣,为这些致癌流言拨乱反正。

那些年致癌流语满天飞 专家辟谣“致癌饮食”

致癌谣言一:吃转基因玉米可致癌?没那么邪乎

谣言:《太可怕了,希望互相转发相告!》的文章广为传播,该文称法国科学家实验证明转基因玉米诱发肿瘤,并配发了实验小鼠的图片。

真相:消费者当然可以自由选择转基因或非转基因食品。就事论事,该文引用的法国科学家(即塞拉利尼)所做的实验并没有得到科学同行的认可,欧盟食品安全局在调查后,也认为该实验存在设计、统计上的缺陷。该实验论文发表一年后,已被出版它的《食品与化学毒理学》杂志撤稿。

致癌谣言二:槟榔致癌?没有科学依据

谣言:槟榔是什么?千百年来,在国人心目中,它不仅是我国热带地区一种姿态优雅的常见植物,更是一种珍贵药材,位居我国四大南药之首。然而,2013年7月,一则“槟榔为一级致癌物”、“患口腔癌的60%与吃槟榔有关”的报道,被网络和相关媒体广泛流传。一夜之间,这个千年来用于治疗疾患的南药,瞬时被穿上了让人恐惧的“致癌”外衣。

真相: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综合各国定性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槟榔与致癌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国外嚼食的槟榔与湖南的食用槟榔无论从形态生物学、添加的物质、加工制作工艺、嚼食方法均不同。国外嚼食用荖叶、烟草、白灰、红灰加儿茶、丁香油包裹槟榔鲜果,食用方法为嚼食或含在嘴里或贴在口腔内。而湖南主要是对槟榔干果(即槟榔壳)用传统加工方法和特有工艺精心制作,不用烟草、荖叶等添加物,也不用儿茶等调味,食用方法是咀嚼后将渣子全部吐掉。经湖南省食品药品检测研究院检测,加工制作后的食用槟榔中槟榔碱含量较原料槟榔干果减少46.88%。

专家认为,OSF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症只是与长期嚼食粗硬纤维状食品对口腔黏膜刺激甚至损害刺激有关,也就是说只是与物理性状有关,至于这种粗纤维与槟榔没有直接关系。即便非要说吃槟榔因为粗纤维可能会致口腔黏膜下纤维化,但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并不等于口腔癌。由此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世界卫生组织从来没有“槟榔一定致癌”的定论,也没有肯定槟榔里一定有致癌物质。

致癌谣言三:微波炉煮饭致癌?专家辟谣:正常使用不致癌

谣言:日前网络流传一份名为《请立即停止使用微波炉》的帖子,引发众多市民对微波炉食品安全的担忧。30日,记者就“微波炉致癌”一说向多方求证。

真相:对此,专家辟谣:微波炉是一种非常好的加热方式,正常使用情况下不会产生致癌物质。记者翻看网贴《请立即停止使用微波炉》,该帖引用苏联、瑞士、美国等国的相关研究及案例等,指出微波炉加热致癌的多种可能性。帖子被传到网络后,引发部分市民对微波炉食品安全的担忧,不少市民表示要尽量少用甚至不再用微波炉。为此,记者就该帖中提到的微波炉致癌的多种可能性进行求证。

帖中写到,微波炉加热会分解分子结构,导致分子异变而产生致癌可能。对此,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系实验室主任楼明予以否认:“微波炉加热不会改变分子的结构。”

他还说:“微波炉是一种非常好的加热方式,正常使用情况下不会产生致癌物质。除非是极端情况下,微波炉把食品烧焦,则有可能会产生致癌物质。”中国微波功率应用及测量技术专家、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张兆镗也曾表示,微波加热完全是物理加热,与常规的明火加热原理基本相同,从烹饪对食物分子影响的角度来说,影响效果是相同的。

关于帖中提到的“微波辐射”,楼明表示,微波炉在生产时已采取屏蔽措施,用金属内胆把微波的辐射屏蔽到人可以完全放心的辐射剂量,“只要把微波炉门关上加热,一般都没问题。”而关于“微波是否会残留在食物上”的疑问,他也表示“不会”。楼明还称,在烹饪方法中,微波炉加热对食品营养成分的保护是属于比较好的,“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食品的营养及原有的色香味。”

同时,记者还联系到多个微波炉制造商。

苏泊尔、海尔公司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在微波炉研制及销售的过程中并未听说“微波炉致癌”一说,但并不方便对此作出回应,让记者咨询国家有关部门及相关专业人士。

美的公司工作人员金先生则回复给记者一份名为《粉碎微波炉危害说》的资料,通过分析指出,使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比传统的煎炸烧烤更不容易产生致癌物质;对于老人和孩子来说,用微波炉热菜热饭,比电炉或煤气更安全。

另外,《请立即停止使用微波炉》中还引用到美国一位患者手术时被输入了用微波加热到与人体体温相近的血液而致死的案例。据媒体报道,美国相关庭审记录显示,该患者的死亡原因是血栓,而不是输入了用微波炉加热的血。而关于现在医学界禁止使用普通微波炉融化冰冻的血浆,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艳丽曾称,原因在于用普通微波炉加热时,血液制品因受热不均,易出现局部过热,会危机患者生命。来源吉和网综合)

致癌谣言四:喝牛奶致癌? 专家辟谣:牛奶可不是随便就喝上的

谣言:牛奶的营养是非常丰富的,人们都会选择。开始近几日网上传出喝牛奶会导致骨质疏松,会致癌,一时引起热论,也让每天习惯喝杯牛奶的人不禁大吃一惊。

日本是一杯牛奶强大一个民族。曾经的日本被我们称为“倭寇”,除了敌视他们侵略的罪恶行径,就是因为他们的平均身高比我们中国人矮,因此才称为“倭”。可是近些年,日本人的身高已经明显的超过我们,就是因为日本非常讲究养生和保健,从每家每户每人早上都要喝一杯牛奶开始,结果几十年后,平均身高超过了中国。所以,人们对于牛奶还是非常钟爱的,因为最接近母乳的就是牛奶了,尽管牛奶应该是给小牛喝的,但是人类这种生杀予夺的大权,却将牛奶作为人类的主要饮品。

或许几十年前,牛奶只是在那些养奶牛的地方才可以喝到,普通的老百姓是喝不到的。也是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到今天牛奶已经变得供过于求了,喝牛奶也不再是奢侈的享受了。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品种太多了,人们不是喝不起牛奶,而是该选择什么牌子的牛奶喝。因为假货太多,喝哪个都不放心。而且,说是纯的牛奶,但是很多商家为了赢得暴利,牛奶中加入很多东西,植入很多概念,就是为了能卖个好价钱。

从孩子到老人,牛奶都是非常重要的饮品。可是近日网上有人曝出喝牛奶太多容易致癌,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人们一时间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样做?牛奶究竟还能不能喝?毕竟人类对癌症还是心存恐惧的,如果只是因为喝牛奶多就得癌症那也太冤了吧,因此,网上的帖子漫天飞,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也有人说,反正不喝牛奶也不会死,那就不喝牛奶就好了。

真相:那牛奶致癌是真的吗?牛奶真的不能喝吗?我们还是听听专家的结论吧。专家对这样一个结论都是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他们告诉我们喝牛奶不仅不能致癌,对健康还是非常有帮助的。牛奶不仅富含蛋白质,而且还含有丰富的钙质,是最适合人饮用的动物蛋白,根本不会致癌。我们也会发现一个现象,从小就很喜欢喝牛奶的孩子,个头都会相对的高一些。

当然,因为现在牛奶制品的管理正在日趋完善,但是这真的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样一个比较混乱的过程中,也只能自己来保护自己了。现在,各种有添加剂的牛奶确实不少,而且,牛奶中加入了很多我们叫不上名字的东西,如果加入的东西有致癌物质,那牛奶致癌也就不是空穴来风了,对这一块,专家也提醒消费者谨慎选择,最好选择那些可以放心的品牌,更加天然的来源,纯天然的牛奶是绝对不会致癌的。

致癌谣言五:生吃酱油致癌是真是假?说法没有科学根据

谣言:网传生吃酱油易致癌。

真相: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何计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说酱油致癌,是指酱油中的焦糖色素含有4-甲基咪,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酱油4-甲基咪是人类致癌物。

生吃酱油会致癌说法没有科学根据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何计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说酱油致癌,是指酱油中的焦糖色素含有4-甲基咪,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酱油4-甲基咪是人类致癌物,况且,不是所有酱油都含有4-甲基咪。即使4-甲基咪是人类致癌物且所食用的酱油含有4-甲基咪,也要看含量和食用量才能说能否致癌,黄曲霉毒素是肯定的人类致癌物,我们也没有认为只要食用黄曲霉毒素就致癌,而是制订了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也就是说,谈任何生物学作用包括好的治疗作用和坏的伤害作用,都离不开摄入量。不能不考虑食用量,单纯说生吃酱油会致癌。如果真的致癌,生吃、熟吃都一样。”

根据《GB2717-2003酱油卫生标准》,酱油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分为“酿造酱油”与“配制酱油”,何计国表示:“配制酱油中比较引人关注的是其添加的焦糖色素。”焦糖色素中的氨法焦糖[1]常用于酱油着色。目前焦糖色素中含有的4-甲基咪在《致癌物分类列表》[2]中被列为“2B”类致癌物,即“对人类是可能或可能致癌物”,用大白话解释就是:“它对某些动物致癌,但未发现食用4-甲基咪的人群癌症发生率高于未使用4-甲基咪的人群。”

再来谈谈“长期、大量吃是否致癌”的老问题

焦糖色素属于潜在致癌物质,而酱油属于每日必需调味品,在长时间的食用过程中,是否可能造成致癌物在体内的囤积,进而诱发癌症?何计国指出,焦糖色素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其添加量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进行,食品添加剂标准的制定是:可能的最大食用量的人,在此标准下,摄入量应低于每日容许摄入量(ADI)[3]。这就是说,在此标准下,即使长期、大量食用,也不会出现能够观察到的危害。他介绍称:“由于不能用人进行实验,通常会将对动物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作为依据,再假设人比动物的抵抗力更差、人之间存在体质个体差异,将这一剂量除以100倍,作为人每天容许摄入的最高剂量,并结合膳食摄入量的最大可能量来制订限量标准。”因此,酱油尽管是人每天必需的调味品,但使用量不大,无需为酱油是否致癌感到纠结甚至恐慌,如果存在一定担心,在购买酱油时,尽可能选择大品牌的酿造酱油。

烹调酱油能不能生吃?

从用途上来说,酱油分为“烹调酱油”和“餐桌酱油”,前者指不直接食用、一般用于烹调加工的酱油,后者则指可直接食用、又可用于烹调加工的酱油。由于用途不同,《GB2717-2003酱油卫生标准》仅明确列出餐桌酱油微生物指标,网络上称“不可将烹调酱油用于生吃,否则烹调酱油中细菌较多,生吃容易致病”的说法又有几分真?

何计国对此认为,尽管国家标准对餐桌酱油微生物指标更加严格,不代表对烹调酱油没有要求,除生鲜食品和极个别加工食品外,我国要求食品中不得含有致病性微生物,所有烹调酱油中也不可能含有致病菌。相反,环境中的细菌无处不在,尤其夏季更是细菌快速繁殖的季节,相比纠结烹调酱油中有多少细菌,何计国认为应当更多地关注日常饮食过程中烹饪器具的卫生和剩余食物保存的条件,防止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

致癌谣言六:隔夜茶致癌?没科学依据

谣言:曾有说法是“隔夜茶不能喝”,否则容易得癌症。这种说法的依据是:茶叶经放置过夜后,其中的一些二级胺类物质可以转变形成致癌物——亚硝胺。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隔夜茶”是指头一天冲泡、经隔夜放置的茶汤。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隔夜茶”实际上是经长时间放置的茶汤,与早上冲泡、直至傍晚才喝的茶汤极为相似。这些经过长时间放置之后的茶汤,其中的化学成分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白天的气温比晚上高,在白天经长时间放置的茶汤中的变化甚至比“隔夜茶”更为剧烈。

经长时间放置的茶汤,最主要的变化是其含有的茶多酚经过氧化逐步形成黄红、红褐色的氧化产物,导致茶汤的颜色不断加深。因此,一杯清澈碧绿的茶汤放置久了,尤其是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会失去原有的绿色,而不断增加黄色、红色的程度,茶汤的澄清度也会下降,而变得越来越浑浊。不过,这些氧化产物都是无毒的,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曾有说法是“隔夜茶不能喝”,否则容易得癌症。这种说法的依据是:茶叶经放置过夜后,其中的一些二级胺类物质可以转变形成致癌物——亚硝胺。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首先,二级胺类物质并非茶汤中所特有,而是广泛存在于很多种食物中,尤以腌腊制品中含量最多。即使是“隔夜茶”,人们从茶汤中摄取的二级胺类物质数量极为有限,远低于人们从任何一种主食或蔬菜中摄入的量。

再者,二级胺类物质并不等同于致癌物——亚硝胺,二级胺类物质本身并不是致癌物,而是需要在特定条件下与硝酸盐共同存在、并发生化学反应才能形成亚硝胺。所谓的特定条件,包括酸碱度、微生物和温度等多种因素,也就是说,并非茶汤中含有二级胺类物质和硝酸盐就会产生亚硝胺。

此外,亚硝胺的致癌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即在人体内要达到一定的含量时才会产生致癌作用。据研究,亚硝胺要达到每千克体重吸收100至200毫克才有可能致癌,而且需要持续性大剂量的服用。尽管“隔夜茶”中可能含有亚硝胺,但其含量并不比其它食品中的含量高,根本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危害性。

反之,人们在正常喝茶的时候,可以从茶汤中摄取较多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而这些化学成分都能够有效地阻止人体合成亚硝胺,是亚硝胺的天然抑制剂。

尽管如此,也并非说“隔夜茶”不存在安全隐患。由于茶汤放置时间过久,茶汤中的蛋白质、糖类等物质是细菌、霉菌繁殖的有效养料,因而,茶汤在长时间放置的情况下存在滋生有害微生物的可能性,可能导致茶汤的变质。

在茶汤的放置过程中,伴随着茶汤温度的下降,所含有的茶多酚和维生素等物质大多发生化学变化,导致茶汤的抗氧化能力下降,其营养和保健价值也随之下降。从喝茶的科学性来说,还是要提倡现泡现饮,尽量避免喝“隔夜茶”等放置时间过久的茶汤,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茶叶的价值,为人们健康提供最好的营养和健康成分。

点击此处查看月刊:网传自来水煮饭会致癌 这是真的吗?

相关阅读

  • 刘宪

    刘宪

    主任医师擅长:牙齿种植
  • 郭敏华

    郭敏华

    主任医师擅长:口腔粘膜病的中西医综合治疗
  • 李子坤

    李子坤

    主任医师擅长:
  • 马晨麟

    马晨麟

    主任医师擅长:各类牙颌畸形的正畸治疗,舌侧隐形矫治。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57年由上海第一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

    西南医院坐落于两江环抱、山水相依的重庆市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
  •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

    新桥医院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地方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