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裂,俗称兔唇,系先天性的,即出生时就有,多发生在上唇,民间有一种流传,说母亲怀孕时,吃了兔子肉引起的,这当然是不科学的说法。唇裂的发生率在1/100~1/1000o唇裂的病因尚不清楚,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据国内外报道,唇腭裂具有遗传因素,即有些患者可以发现在其直系亲属或旁系中,也有同样畸形发生。
(2)营养因素妇女怀孕期间的呕吐和偏食可影响营养摄入,造成维生素缺乏,在动物实验中,用缺乏维生素A、E的食物喂养怀孕小白鼠时,出生的幼鼠常有唇裂(腭裂)发生。
(3)病毒感染在妊娠早期(2个月内),如遇风疹病毒感染,可能成为婴儿唇裂(腭裂)的原因。
(4)药物因素有些药物能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胚胎发育,如:安眠药、抗过敏药、苯妥英那、肾上腺皮质激素、环磷酸胺均可导致胎儿畸形。
(5)内分泌影响实验证明,孕鼠在孕后9天、10天、11天各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其所生育的幼鼠中患有唇、腭裂。因而,在怀孕早期(8周内),如孕妇因生理性、精神性及损伤等原因,可使体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导致婴儿先天畸形。
(6)放射线妊娠早期,如果接触放射线,则有可能导致胎儿唇裂(腭裂)。
唇裂的修复应早期进行,一般健康情况良好的单侧唇裂幼儿,宜在出生后3~6个月修复;双侧唇裂因手术复杂,创口出血较多,宜在6~12个月时进行。同时也应考虑患儿的发育及健康状况、畸形的轻重胚应避开炎热及寒冬季节。一般认为在1岁以内进行手术,可获良好疗效,1岁以后因唇部发育受到影响,修复效果差。
为防止本病的发生,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应注意以下方面,妇女妊娠期,尤其是前3个月,应注意孕妇身心健康,均衡饮食,注意营养,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防止病毒感染,避免接触放射线等,禁用有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等。
相关阅读